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陳豪毅 策展計畫

標誌聯盟(Tag Ally)

策展計畫源起與背景:

今日當代藝術與人類社群之間的討論關係,往往都不再僅以國族疆界、社會結構做為主要對象,而逐漸地從人類的全體、世界系統、全球化等角度,來思維人類集結成社的演化和其運動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面群體意識這個常常浮現出來的字彙也不單單地指向一個想像化的社群和結構,且是在現實的層面中扮演起賦與人類全球感的一個介質。然而在這普遍的全球感之中,藝術作品本身卻是在這種一褒一貶、一隱一顯的過程中,反映作品本身如何去建立起作品背後所對應的對話群眾,這種群眾的質性是我們今天在一種普遍為全球議題顯化時最容易忽略的。也就是說,藝術作品在與現實交手的過程中,基本上部屬在一個藝術為藝術的政治而藝術的位置,更為關鍵的,這種政治性的主位是一個社會群體所鏈結起來的網路。

同時,掌握這種群眾的政治性,並非直截利用藝術作品來創造宣言和運動,而是這種群眾性質基本上被置放在一個藝術作品與社會現實相互疊合的三個關係中。哈特和內格里(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n Negri)在《帝國》討論到諸眾(Multitude)一詞時將此概念著重在諸眾是全球化下”生產”和創造性主體,而因為「生產」我們可以明確地區分出來,諸眾(Multitude)和大眾(mass)的差異點在於,諸眾是一個部屬在反抗的潛在位置(potential site of resistance)的政治關係,而大眾則是一個被標明為普遍性格的消費性團塊。

就當代藝術將諸眾問題涵括為問題意識的層面上,藝術所指向的基本上是一個尚未判准的未來,正是因為如此,當代藝術呈現一種與現實世界遊戲,或者直接成為現實一部分的可能性(possibility);因此就政治性來觀察當代藝術所運行的氛圍,藝術的可塑性是在與現實對抗的情境中找到方法,且重點在於為社會創造不確定性(indecidability),那麼我們就可以明確地為當代藝術舉證,藝術所創造的,基本上是以游移的人群、例外的狀態、虛空的場所為策略,來形塑一個藝術可以想像/賦權(empowerment)的未來(政治主體)。

當然,當代藝術為諸眾操演的戰略,並沒一個可以被畫清界線的輪廓,而是逐建地成就了一個新型態的使用介面。在諸眾政治對抗性的反面,藝術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有條件”開放和自由運作的介面,這說明了藝術作品在效果上預設的自由和開放來自於其必須親身奉獻和參與,並針對需求來行動。尤其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使用不是來自於下載和閱讀,而就像是網路世界標示web2.0時代最核心的本質:上傳和分享。可以說,藝術的政治性來自於其生命(bio-)的加入,而諸眾的政治性同樣地也來自於這”有條件”的立場,相對於安靜的多數(silent majority),它就是以條件本身加以改造和轉換的創造性活動。

而在這種反向操作(以向外延伸來建立群體)的觀念裡,藝術同時也成為一個平台(platform)的概念,平台來自於諸眾的”最小單位的”投入和組合,一種擠滿的「人群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存在其中,而成其主要政治主體的操演過程。再看似以群體做為支持對象的藝術作品中,實際上有一個最低限度的做為人類認識論的運動在裡頭,也就是說藝術透過人類行為的使用介面的操作,來開啟一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重點在於,藝術在現實世界中進行諸眾的再造和實驗。《標誌聯盟(Tag Ally)》做為一個展演計畫,是以觀察藝術作品進行不斷地再公眾化(Re-public),以有計畫的開放性中造生更多的諸種群,是故,展覽本身期在不斷接近(approach)的狀態中,引領奇妙的分眾效果,也就是說藝術基本上開啟了人人參與的生活政治,也就是說他是雙向操作出來的,藉由個體與個體間相互標製(Tagging)而產生的(有限度)普遍共有/共感,而使藝術權充為平台,以及其引領集體智慧的能力。

策展計畫概念

標誌(Tag)是一種當代渾沌的分類方法,它基本上將焦點置放於,人類如何以Tag建立起社群性,其重點在於透過標籤化(Tag)使我們對事件物有不同的認識途徑,同時也是─你所標誌的正為你自己(You are what you tag);策展計畫以《標誌聯盟(Tagging Ally)》做為展演的核心是欲說明:藝術作品透過一種加籤結盟的方式,去強化認識論邏輯,另一方面,透過加籤成就諸眾的方式,來重畫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問題是「諸眾能夠變為甚麼?」而非「諸眾是甚麼?」。當代藝術展演中類似策略的計畫有呂岱如的《轉盤系列(turntable)》,它也就是透過一種天天玩的研究發表招來藝術計畫張羅的遊戲群眾。在這樣的展演計畫中,一方面參與的都還是小群眾,另一方面又呈現一種打帶跑,隨時準備翻轉的藝術實踐。

當然,從標誌聯盟的展演策略中,可以說有個最常見的問題意識,群眾如何打破溝通障礙?然而此問題基本上卻不是呈現在語言的普同性上,而是翻轉過來,透過一種開放原始資源(open source)來讓群眾可以參與/享有,一方面是藝術的介入,另一方面又對應於模糊觀眾和參與者的差異化(使觀眾隨時可跳入這夥,或者離開),這即是利用了一種感性部屬(disposition)的遊戲法則,開放參與性也就是讓事物、問題本身加籤,更為重要的,藉以顯示現實與諸眾最直接的聯結,以一種實際的行動或者間接的奉獻和分享,打破溝通舊有的法則,直接為現況做補充(supplement)。

本展演計畫可以說企圖在一個新型態的社群控制模式中加入更多選項,因為一方面標籤(tag)具有其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隨時加籤在任何事物上,而又不受歸類;而結盟(Ally)又使人類行為因為普同而有聚集的效果。這並不是對現況產生想像,而是直接地對現實進行採集和實踐,藝術作品提供的不是一個想像的藍圖,而是利用一種常態(normal)而使訊息方便傳遞。但它並不是典範,反之是一種原始存有的開放,利用這種策略,當代藝術所開啟的群眾性,同時也讓作品本身的範疇模糊,這也即是藝術在跨領域狀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更為重要的,為諸眾的生活實踐手冊標上更多選擇。

《標誌聯盟》策展計畫同時也意圖彰顯當代藝術工作的好方法,也就是以任務標誌上進行的委任工作(commission work),企圖在群眾性上標明一個意圖解決的問題意識,以及使一個尚未判准的價值標準更靈活的使之有效;更為重要的,此展演計畫將包圍在一個普同的創意(creative common)概念上,因為一方面使展演更具流動和衍生性,另一方透過翻轉創意使用的法則的想法,在藝術的實踐裡頭,直接引用其方法學並占為己有,而透過共有和共合使藝術的本身變本加厲的附身在實踐思維上頭,標誌聯盟將以連串的藝術計畫和對話展開藝術實踐與社會參與疊合情境,將展覽的視境放大至更多可被閱讀和使用的層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