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媒介時代─2009美術卓越創作獎觀後感

媒介時代─2009美術卓越創作獎觀後感

鄭慧華

文化雜誌〈Adbusters〉曾刊出一篇文章,將出生於1979至1990年之間的一代稱為「全球化第一代」,另一方面台灣於1987年宣佈解嚴,開放媒體管制,可以說,年齡介於22至27歲的美術學院裡的青年創作者,也是「解嚴後第一代」。他們成長於台灣媒體管制開放,國際政治、經濟版圖重新劃分與盤整,媒體與資訊以前所未有之速度擴張的時代。從他們開眼界起,所看到和接觸到的就是無所不在的媒介(物):科技工具、影像和訊息及其所構成的複雜網絡,它們共同建構了當代生活的特殊內涵。

青年創作者在這之中經歷衝擊與成長,其生活經驗和身心感知,已難以用過往既成的標準來衡量或描述,身處迷宮般看似沒有邊界的網絡中:真實或虛擬、現實或虛構,都快速且不斷面臨重新辯證的需要──這是新的挑戰,但過程中也夾帶著生存於此時此刻、對未知或尚未被釐清的認知的不安和焦慮。「生活中的『真實』或『現實』為何?」這個問題不斷超越經驗的軌跡,此刻的藝術創作或策展在這些普遍卻複雜的現象間隙中,又是否能產生出另一種對生存經驗的論證的可能?或又以什麼方式出現、如何解讀?

2009年美術創作卓越獎中的幾位創作者的作品,共同透露著這個世代對自我、對周遭世界的認識方式,以及對這個虛實混搭的世界欲拒還迎的態度。「曖昧」(無論是存在於主體或客體)這個詞或許可以陳述:虛實不再受制於傳統二元性的分別、也越來越無法被既有的語言所單一詮釋之際,大量的「媒介」在這之中成為實相的一部份,甚至取代了真實。對這個仍待解謎、被速度追逐、和訊息充斥的經驗世界的重新界定,其中的試探、好奇、抵抗和慾望,都構成了鑲嵌於這巨大的「幻像」世界中的探索基調─這同時展現在當代創作者的媒材應用和創作內容中─一種謎樣的反映過程。

周代焌繪畫作品背後的多重寓意可以說明一二:〈拯救世界完是餘興節目〉、〈餘興過後是拯救世界〉及〈媽我們家是不是該換MOD了啊〉以言簡意賅的內容和命名方式流露「媒介」如何進入當代生活並置換原有的「真實」。作品中,「繪畫」這個古老的媒介和當代的「媒介」─影像/訊號之間產生了多層次的辨證,繪畫在此似乎是被視為一種「類比」方式,但是它所「擬」之「真」卻又非真實的物質,而是其他媒介所形構之影像和符號(如拯救世界的虛擬人物蜘蛛人)。他的作品名稱則在「拯救世界」和「餘興節目」之間置換,有如「第二人生」(Second Life)式的趣味和體驗,虛實像切換電視頻道般在現實中來回游移。另一位創作者陳宏群也以雷同的方式探討虛實,也是以繪畫這個中介物去擬仿「影像」,同樣的,其中「擬『虛』」取代了「擬真」,媒介再造的世界是真實世界中的光影和機具成像的光影之間的相互僭越和滲透。〈消解在那之上III〉中的青蛙軍曹大人啟示般地「飄」入另一個擬像的繪畫空間中,打破了「類比」真實的真實性,並讓繪畫再度成為如「銀幕」般的媒介。

牛俊強的〈失真〉也有類似的企圖,他拍攝三張A4的紙張並投影在原物件上,製造了一種虛實交疊的曖昧,原始物件(真實)為其自身的影像所覆蓋──這似乎是對當代由影像和訊息所覆蓋的世界的某種象徵性描述,這和他另一組具社會性意涵的作品〈「景觀」的城市〉和〈明信片〉有著內在的關聯和思考上的呼應。在生活中,媒介物創造並主宰了生活的想像,它最後成為終極的慾望和消費對象。

耐人尋味的是他們三人作品之間的對照和其所產生的意義,都隨著周代焌刻意製造的「解析度不佳」和牛俊強在「景觀」的城市中試圖探尋符碼的原義、在〈失真〉這件作品中刻意製造的虛實疊影,以及陳宏群對「寫『實』」的探索,都有意無意流露了這個世界「失真」(傳遞訊號的衰竭)的破綻,這似乎也傳達著對「媒介」這個喧賓奪主的介質保持某種警覺和分辨的內在慾望。

陳敬元的繪畫是一個繁複絢麗的宇宙,由想像所構成的各種片斷元素-肢體、物件、符號拼貼和混搭而成,其意義介於碎散和想像的重組之間。他充滿(動)漫畫感的表現方將場景置於扁平的時空中,創作自述中所指出的「類戰爭」場面,展露了當代全然透過媒介(體)所瞭解和想像出來的樣貌─如科幻電影和漫畫中生物和機械的結合,色彩則輕盈而甜美,它也已無關乎真實的沉重感受或戰爭的事實,更正確地說,正如他所寫的「類」戰爭而非真實的戰爭。廖祈羽的錄影作品〈搖阿搖〉及〈幸福結局〉,則是借著將自己「媒體形象化」,並透過像是扮裝和角色扮演的遊戲來試圖探索自我的社會角色,作品中的形象讓人感到熟悉,聯想起媒體中常出現的少女或女僕之類的刻板形象。在其中,自我的角色是媒體營造的結果,也是當代人慾望的投射。

廣告、影像、符號取代再製了「真實」,世界看似沒有疆界,網絡似是無遠弗屆,然而這與基本的生存和身體感之間卻存在著斷裂。創作者不約而同地透過媒介探索媒介、呈現媒介,進入一個虛實的迴圈和迷宮中。意識與身體的斷裂讓人想起押井守「攻殼機動隊II」的當代生活寓意:機械女警已沒有了身體,意識卻能如病毒般四處漂流。張暉明的機械動力裝置作品,是得獎者其中唯一執守著三度空間和物質性的作品,在靜態物件中以局部細微的震動創造對時間空間的另一種體驗,他在自述中說明這並非如攝影一般在動態中以「定焦」以發覺瞬間,而是以快速暫動在視覺上的「無法定焦」來掌握空間和時間感。相較於前述作品中的虛擬符號和影像,他重回實體空間裡具確的身體感,但觀者仍可注意到一些細微處:和〈在陽光下觀察灰塵〉和〈雙鏡〉兩件作品有些許不同的〈角落〉系列,仍出現物品的商標或廣告,這不經意中仍暗藏著關於消費和商標的滲透和影響。許尹齡的繪畫反身觀照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內心狀態,藉由蒼白的人物、僵滯的表情和身體,以及透著怪異感的空間和冷冷的調性,傳達著某種帶著強烈疏離感和失去身體與情感的生存狀態。

陳豪毅的策展計劃〈標誌聯盟〉也回應當代資訊龐雜流竄,溝通、訊息傳遞介面不斷擴充的時代,個體如何辨認和尋求彼此認同的新方式─Tag。「(下)標籤」(Tag,近幾年衍生自網路分類的應用工具,又可追溯至街頭塗鴉客以記號彼此辨認的方式)建立起這個網絡,並能賦予事物(新的)定義。當今的媒介工具轉變了傳統社群組成方式,他的策展理念從標籤/社群開始探討,他亦引用〈帝國〉一書中所談論之「諸眾」,以此更具切地提出他對「社群」的想像、當代性及賦予可能的政治能動性,最後延擴並探討「諸眾」(或特定意義的「社群」)如何可能透過自我賦權進行社會性和創造性實踐的可能。在這樣的架構下,他略微加入了CC(Creative Commons、創意共享/公用)及open source(開放原始碼)概念,雖尚未看到展覽具體執行出來的樣貌及展覽實際內容,整體上著實已反映出他關注當代社會發展現象的敏感度與主動性,並具有將這些概念結合至策展及創作的想像版圖的企圖。

以世代普遍表徵和世代論來分析創作者及他們的創作,一方面讓我們快速辨認其特徵,另一方面也將局部細微的差異弱化,它有其方便性,也十分冒險。但就如陳豪毅的〈標誌聯盟〉計劃所想傳達的,如何藉由具時代性的辨認方式及其所提供的平台,想像或發展出更多對自我和世界認識和反思的可能,某些創作者也或多或少有同樣的潛在意圖,這也是此篇感言的分析出發點。本文所談論之「全球代第一代」的概念仍有待進一步瞭解和討論,雖然因為全球化本身的普遍性與均質化,使得這個「分類標籤」在某方面比其他廣泛的世代論(如所謂的「X世代」)更適於用於談論台灣的某些現象,但我們仍需注意在地的特殊性和歷史發展過程所造就的同一或差異為何。即使我們專注全球化現象,它仍在於必須去反思這樣的「同一性」為生活所帶來的衝擊和改變為何,而這也正是下一步所應當深入去判斷和理解的。透過這些「鳥瞰」式的初步分析,希望提供進一步反省對於這個時代的認同與否的原因和起點,它應當不是結語,而是一個開始。

第一特獎與視野

第一特獎與視野
The First Prize and It’s Vision 文/王俊傑


今屆「美術創作卓越獎」的得獎同學將可獲得前往紐約做短期遊學參訪機會!

紐約。為什麼是紐約?自九○年代中期以後,紐約的藝術榮景與開放便開始往下坡走去,她不再是世界藝術的唯一中心,古根漢蘇荷分館因不堪虧損關閉了,偌大建築物搖身一變而成義大利精品PRADA的旗艦店,蘇荷區開始精品店林立,逛街血拼的觀光客取代了尋寶前衛藝術的文化客,畫廊紛遷至西岸邊新興地,接著,更大一批的藝術家逃離紐約,前往美國西岸或歐洲求生存……。那麼,為什麼是紐約?那個曾經是全球藝術家夢想之地的城市,還對當下台灣的七年級生具有任何意義或吸引力嗎?還只是,一趟免費長途旅行?或許,縱使紐約不再是藝術神話之都,獲得第一特獎與一趟免費旅行還是讓人羨慕的。紐約,能夠實境的觀看與行走在其間,正好映照出生長在台灣且同步接收世界各式資訊的七年級生的一種視野對比,資訊不再虛擬,眼見為憑。

近幾年來,年輕世代開始大量活躍與受注目,但它卻與九○年代之前的台灣當代藝術形成一個缺乏對話的斷層,歷史與脈絡性的建構邏輯突然變得老派與不合時宜,這個無歷史感的表現,似亦無法以後現代性裡的文化斷裂狀態涵蓋,一方面顯現在資訊傳播擴張後即時影響的世代氛圍中,另一部份則透過充滿資本意識的藝術市場機制推波助瀾。區域化與國際化的兩種極端矛盾嚴重充斥,新世代接收著來自全球的新知,但也同時閉鎖向外的觸角而在小亞洲裡徘徊。另一方面,學院成為新的藝術角力場,要了解台灣新世代藝術發展的趨向,學院已成一種基礎管道,透過學院機制,它與幾個鼓勵當代藝術創作的獎項結合,便成了窺探台灣最新藝術發展的指針,也由於這個新的人才庫系統,讓我們驚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脈絡的侷限與瓶頸,包括學院的封閉性、藝術市場的介入消費、國際交流遲緩、專業藝術評論機制缺乏,乃至國家文化政策的保守不作為……。這些都凸顯了我們所面臨的「視野」問題,自由民主與文化進步的程度完全不成比率。

本屆「美術創作卓越獎」的入圍作品似足以作為一個台灣年輕世代藝術面貌的觀察,讓人充滿想像;這個獎項適時呈現出新世代藝術樣貌受資訊流通影響的多樣,也同時反應視覺藝術類型化的趨向。平面作品仍是當下的主要表現形式,陳敬元的巨型版畫作品正好接續尚未完成批判與論述化的「低感政治時代」議題,在需要高度技巧與視覺形式的作品風格之下,作者企圖以第一人稱介入他對政治與社會環境的感受性敘述,它一方面隱諱,另一方面卻又如連環畫般的以拼貼法來說故事,而這相互之間的曖昧,似乎淹沒在技巧與圖像的視覺刺激中,關於「政治」的議題,只留下感受性的獨白。關於「世代」議題經常引起爭辯的部份即在於,對史觀價值的判斷差異,歷史性或政治性的關照如果存在於文化脈絡之中,那麼,Andy Warhol在今日的眼光看來,他所發生的一切,便是絕對的和歷史性與政治性相關連。「純粹」一事似乎已不再存在,該如何談論世代問題變得棘手。相對於陳敬元既模糊又奇觀的藝術企圖,周代焌的作品則呈現另一個對應;在作品《餘興過後是拯救世界》中,他挪用了經典漫畫人物蜘蛛人與洛克人,畫面裡呈現出在擂台上格鬥的靜止格放,「印象中他們總是在拯救世界,當一個壞人解決後又出現一個新的敵人,似乎沒有休息時間,而像蜘蛛人尚未紅之前是在摔角比賽賺點外快,當有危機來時筆者就會命令它去解決任務,所以我想像他們的休閒活動就是格鬥」,創作者如此說。這個有趣的多重後設觀點,提醒了我們,操控者可以隨時介入,新世代的政治觀並不建立在現實世界裡,而是虛擬的想像基礎。如此,它與數位的傳控世界便連結為一。這些不在脈絡裡的跳躍感,還體現在另一作者廖祈羽的作品中,她的多件錄像作品以自拍方式裝扮各種慾望流露的青春少女,呈現挑逗與窺視的雙重性,這些曖昧的不自然感,吻合了當代人們總處於分裂人格的情境。……於是,我們漸漸理出,在缺乏歷史感的年代裡,新世代的囈語,其實是一種冷眼旁觀的玩笑或嘲諷,脈絡、歷史與政治之於所被關注的自身議題,似已不顯得重要。
台灣自八○年代初期而起的一波當代前衛運動,如以文化大學美術系為首的新繪畫團體,陳界仁、林鉅與李銘盛等人的觀念表演,還有各式各樣的畫會與另類空間……,他們深受西方當代藝術思潮影響,但關注的卻是本土的社會政治或藝術發展議題,手法激進訴求明確。二十年之後,另一波完全不同以往的藝術世代與狀況讓我們有機會再次檢視歷史與脈絡。關於世代性的議題,向來不是單純的表象可以解釋,如我們常談論新一代創作者的形容詞彙:形式主義、扁平、無厘頭、喃喃自語、無聊、惡搞、感覺派、自溺甚或頓挫。它仍需要經過批判與論述整理,最後連結台灣與世界的關係脈絡,不只是關於身分的宿命性議題,也是對藝術發生本質的再詰問。本屆「美術創作卓越獎」的得獎者將可到紐約參觀訪問十天,它當然是一趟免費長途旅行,但也是將目光暫時移開紛亂小島的一次機會,到處充斥塞滿的畫廊、藝術家、博物館、精品、觀光客、金錢與混合了對藝術的渴望和冒險,正等著開拓從台灣去的七年級年輕藝術家們的視野。

序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現進入第四屆。「美術創作卓越獎」因教育部獎勵本校大學卓越計畫之「新世紀藝術教學領航計畫:ARTS-藝術資源與教學社群 (ARTS-Arts Resources &Teaching Society)」而得以實施,成為北藝大美術學院不分年級、系所的特殊榮譽獎項,對同學的創作有相當程度的培養與精進,外界均高度肯定此獎項的意義。
本年度卓越計畫除了加強當代視覺藝術的專業講座外,特別重視創作實踐與跨領域的合作與整合,形成創作與論述互動的完整實習平台。今年卓越獎特別獎勵獲獎學生前往紐約參訪當代藝術機構,藉此展望卓越獎將來有更多國際參與、互動的可能。
本屆的評審除專任教師之外,特別邀請知名國際策展人王俊傑與鄭慧華兩位老師參加複審。最後美術創作類由陳敬元、張暉明、廖祈羽、周代焌、牛俊強、許尹齡與陳宏群同學獲獎,策展計畫類由陳豪毅同學的「標誌聯盟」計畫得獎。得獎的作品於3月3日至3月29日於本校「關渡美術館」展出,提供了年輕世代關切的議題與藝術作為的觀摩。
美術創作卓越獎對美術學院年輕藝術家是一個關鍵的起點,未來將如何推向校園外,逐步邁向國際,形成更具深遠影響的藝術論壇,是我們積極思考與推展的方向。
美術學院院長 張正仁

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 】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 】 / 湯凱鈞

命名的從缺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事實上就是一個為美術學院學生所設置的獎項,這個獎項其實就是學院藝術的展現,當然,每一個獎項總有其限制之處,每一位評審所認定的好的藝術作品總有出入,因此獎項所代表的到底是學院藝術的宣稱還是僅僅反映評審們的藝術觀點,成為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疑問。當大家在討論要為此次卓越獎展覽設定什麼共同的標題時,一句「要我們找出卓越獎的標題,那不是應該先去問問評審們為什麼會選這些作品?」,反映了美術卓越獎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個獎項,也點出了得獎作品所具有的差異性。雖然每件得獎藝術作品所表達的都是對於當下生活面貌的不同感知,但是因為作品彼此間的差異,訂定共同副標題是否會降低差異是應考慮的問題,加上卓越獎展覽代表著一個競賽類型的展覽而非策劃性展覽,若強加上一個共同的副標題反而會模糊了某些創作者欲傳達的訊息。因此在與得獎藝術家討論過後,我們去除了往年都會訂定的副標題,僅以美術創作卓越獎作為展覽標題,就是為了真實呈現卓越獎的競賽面貌以及將卓越獎展覽放回對作品的思考層次,擴大作品之間的自由對話與論述空間,甚至彼此詮釋,回歸展覽對於每件作品的基本觀照。
但展覽命名的從缺並不表示創作類得獎作品沒有傳遞出相似的特性,整個展覽所突顯的是創作者對於這個時代的感知與詮釋,這些觀點透過藝術家的個人語彙傳達出來,透露了屬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

藝術呈現的真實

這次卓越獎創作類得獎作品的共同特徵,即是創作者都在處理關於「真實」的問題,這些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觸,儘管在參展人的創作論述中總不乏對於虛擬與真實的二分,或是將作品設定為自我內在幻想式的表達,但在這些作品中所呈現的卻是創作者認知的真實樣貌,這些作品在影像中創造藝術家自我認同的真實樣態,同時又反映現實世界中的某些狀態。當然,藝術所探討的總是關於「真實」的問題,藝術作品總是多少映照著現實世界的景象,創作者企圖在由大量影像佔據的當下世界中建構真實的片斷,他們在作品中描繪某個現實以外的世界形象,而這些形象經過創作者感知的轉化後生產出新的意義,透過意義的累積形塑出現實世界的真實樣態。事實上,虛擬與真實在藝術中絕非相對的概念,真實對於人來說從不存在著客觀標準,虛擬空間的發展改變了人對於真實的感知模式,使我們處在一個沒有絕對真實的情境之下,甚至我們必須在虛擬的空間當中去找尋所謂的真實感,而當我們面對藝術作品時,我們無法斷定藝術作品中展現的是真實還是虛幻的情境,因為作品所操作的,是在真實與虛幻之間遊走的情境,即藉由描繪或創造一個虛幻的場景來表達真實情景。當然,我所定義的真實是不同於現實環境的,真實是藝術家可以操縱與改變部分,是經過內心的轉化與思考的情景,是藝術家自我對外在世界的詮釋;而相對於真實的現實則是外在於藝術家的部份,必須靠著實際介入社會與行動才能改變。
張輝明的《雙鏡》、《角落系列》所揭示的是視覺的不確定性,兩件作品打破了平常人以視覺為主的感知形式,創造出失焦的視覺經驗,這樣的手法一方面表達了對於真實的不確定,另一方面又引發觀者對於真實進行再思考。牛俊強的《明信片》,試圖訴說人處在一種無法觸碰真實的符號系統中,又或者這些消費符號正一步步的構築出一個屬於當代的真實情境。
周代焌的《拯救世界完是餘興節目》、《餘興過後是拯救世界》所展現的是一種幻想經驗,儘管這些圖像是來自於虛擬的動漫世界,但卻反應當代人與動漫世界的緊密關聯;而對於卡漫社群而言,動畫中的世界可能比現實更加真實。一樣使用卡通符號做為創作語言是陳宏群的《消解在那之上》,陳宏群將卡漫符號以投影方式介入寫實繪畫空間,創造一個真實與虛擬並列的效果,奇怪的是,卡漫符號在這件作品中呈現出的卻是比寫實的磚頭、石版更加真實,顯現出那些一般人所認定的虛擬符號正慢慢成為現代人新的感知來源。陳敬元的《一切都是為了愛》、《千辛萬苦,終於與你相會》、《無論如何,我都願意與你飛翔》,將對日常的感知,透過寓言式的故事與漫畫語彙表達出來,呈現瘋狂的幻想,展現了自己所認為的真實世界,卻也透露出現實世界的種種荒謬性。
許尹齡的《肉眼差距》、《長壽俱樂部》、《愛的教育》,雖然是將人化為沒有感情物件的幻想,但同時卻揭露了當代世界殘酷面貌的真實,以及對現實的反抗。而廖祈羽的《搖阿搖》,操縱著人的欲望,創造出一個人對於他人身體掌控的欲望流動空間,與女性身體在社會意識下所處的真實狀態。

這些作品展現的是截然不同的真實面貌,作品影像所形構的是世界的現實樣態與創作者內心的真實,是藝術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存在於藝術家將外在世界所引起的感知轉化為向自我內在世界的語彙,並藉由創作展現。儘管每位藝術家所認知的真實不盡相同,且有多種樣態,但彼此間又有種奇妙的互相連結。作品創造一個真實虛擬交雜的場域,描繪所見到的、所感覺的世界,而這個場域對於藝術家本身而言或許才是真實所在,換言之,這些藝術家將內心世界與想像表現在作品之中,企圖引發觀者對於真實世界的想像。

介入現實之中的藝術實踐

不同於創作類得獎作品著重於對現實世界的思考,策展計劃類得獎作品-陳豪毅的《標誌聯盟》(Tag Ally),討論的是藝術實踐的現實問題,即藝術在現實世界中如何進行諸眾的再造和實驗,藝術活動如何產生一個平台,領導群眾做出社會實踐,他探討如何以標誌介入現實生活之中,展開一連串的藝術計畫與對話,以打開藝術實踐與社會參與的可能。因此相對於其他7位卓越獎得獎藝術家向內追求真實,《標誌聯盟》欲探討的是如何用藝術在現實中去創造一個新的發展。

將《標誌聯盟》以展中展形式展出,一來表示此展覽概念經由卓越獎評審機制選出,二來此展作品恰好與其他創作類作品形成對比,相較於其他作品,《標誌聯盟》中的藝術作品,以積極主動介入社會的方式,創造新的溝通平台,突顯了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將藝術與社會做了實際的連結。兩組截然不同的藝術作品在展場中相互映射與辯證,創造了一個相互對照的空間,打破一般展覽所追求的相同調性,給予觀者更大的思考空間。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在此兩組不同的展覽中,突顯了當代藝術發展的兩種面向,一是藝術在虛實交錯的空間中探討世界真實,二則是藝術介入現實之中,企圖引發改變社會的群眾力量,不過看似截然不同的兩種發展,其實皆源自藝術家或策展人對現實社會的想像,同時也刺激著觀者對於世界或未來的思考。

不過,雖然這樣的差距開啟了不同的想像,但也因為此差距更加突顯了卓越獎不可命名的情況,以及將美術競賽得獎作品於一個展覽中一同呈現下的非同一性狀態,卓越獎展覽,到底是一個競賽式的展覽,每件作品呈現出的不同面貌,也許能構築出學院藝術創作的部份真實,但也因為每件作品所關注的問題不同,觀者只能在這交錯的訊息中,藉由對每一件作品的觀看與思考,得出卓越獎展覽的真實面貌。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陳豪毅 個人簡歷

陳豪毅

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2段290號
手機:0932-663965
電子郵件:obeyrabit@gmail.com
部落格: http://obeyrabit.pixnet.net/blog
學歷: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藝術評論組
●研究計畫:伊斯坦堡策展暨發表計畫─Animax Remix,大家族計畫開放辦公室,2007。
●策展:No Error Lost,南海藝廊,2008。
●工作營:台北甩尾國際藝術工作營,2008。
●合作:建置與策畫〈乒乓〉展演地方之活動,2008。



Chen, Hao Yi
Phone:0932-663965
Cell phone:0932-663965
E-mail:obeyrabit@gmail.com
Blog: http://obeyrabit.pixnet.net/blog
Educati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and Arts Criticism

●Curatorial Practice: No Error Lost, Nanhai Gallery, 2008.
●Curatorail Project: Animax Remix, team present at Big Family Business, IMC, Istanbul, 2007.
●Participan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For Art Academie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08.
●Commissions: Constructing Place for Arts collective in Pingpong.(www.pingpong290.org)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紐約記者會新聞稿

新聞稿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所舉辦的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Outstanding Art Prize),由校、內外專業評審,選出8位表現傑出之獲獎學生,包括美術創作類:廖祈羽、陳敬元、張暉明、周代焌、牛俊強,另有兩位優選:陳宏群、許尹齡;以及策展計劃類:陳豪毅。爲使其創作更加精進,並且期待未來美術創作卓越獎朝向國際舞台邁進,特以獎助學金補助讓學生到美國紐約進行10天的當代藝術參訪。預定98年1月31日起至98年2月10日,本學院劉錫權教授帶領學生除了參訪當代藝術機構,亦讓學生有機會於紐約發表獲獎作品,與相關單位進行交流。學生將紀錄此行參訪過程,回國後執行成果報告,向本學院師生分享參與的過程與心得。

美術創作卓越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所舉辦的一年一度的「美術創作卓越獎」為教育部獎勵本校教學卓越計畫,鼓勵學生參加競賽,輔導學生執行藝文空間之展演,能促進同儕間良性競爭、激發創作潛能,由展覽實習、座談會、成果畫冊的實務操作中獲益良多。「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實施創作及策展計劃競賽,獲獎學生的作品將於2009年3月3日至3月29日在本校關渡美術館展出,提供精選作品的觀摩,期間並舉辦卓越獎座談會,讓師生共同探討當代藝術發展方向與議題。未來將以青年藝術家交流展持續推向國際,展望從亞洲逐步跨行至全世界。

爲鼓勵獲獎學生且使其創作更加精進,結合本學院卓越計畫「美國當代複合藝術獎助學金暨研習計畫」,讓優秀學生出國拓展眼界,在接觸大師藝術原作的機會中,能激發創作潛能,吸收當代藝文發展的精華,以創造藝術發展的新契機。

學校簡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最高理想,是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融匯各民族藝術文化的精華,創造發展當代藝術;這是學校在教學與行政上一切努力的指標。因此在教學上,是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期能傳承發揚、融匯貫通,以探索當代藝術在現代文化發展中的理念,建立其脈絡。在研究與創作上,讓多種風格、多樣面貌,且又與當代文化息息相關的藝術作品,逐步呈顯。這個目標正是今日我國藝術專業教育嚴肅的使命。



美術學院簡介

本學院宗旨為「以傳統文化精神為根基,培養美術專業人才,以整理、發揚並開創現代美術」。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規劃上,一方面擷取西方藝術教育經驗,同時結合現代當代美術教育理念,朝向建構具體性的創作人才而努力。
本學院包括:美術學系Department of Fine Arts;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 M.F.A. Program, Department of Fine Arts;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M.F.A. Program, Department of Fine Arts;美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科技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gy;藝術跨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disciplinary Arts。

School of Fine Arts
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學生名單
陳敬元Chen, Ching-Yuan
周代焌 CHOU, TAI-CHUN
牛俊強 NIU,CHUN-CHIANG
張暉明 CHANG, HUEI-MING
廖祈羽LIAO,CHI-YU
許尹齡 HSU,YIN-LING
陳宏群CHEN, HUNG-CHUN
陳豪毅 Chen, Hao-Yi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陳豪毅 策展計畫

標誌聯盟(Tag Ally)

策展計畫源起與背景:

今日當代藝術與人類社群之間的討論關係,往往都不再僅以國族疆界、社會結構做為主要對象,而逐漸地從人類的全體、世界系統、全球化等角度,來思維人類集結成社的演化和其運動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面群體意識這個常常浮現出來的字彙也不單單地指向一個想像化的社群和結構,且是在現實的層面中扮演起賦與人類全球感的一個介質。然而在這普遍的全球感之中,藝術作品本身卻是在這種一褒一貶、一隱一顯的過程中,反映作品本身如何去建立起作品背後所對應的對話群眾,這種群眾的質性是我們今天在一種普遍為全球議題顯化時最容易忽略的。也就是說,藝術作品在與現實交手的過程中,基本上部屬在一個藝術為藝術的政治而藝術的位置,更為關鍵的,這種政治性的主位是一個社會群體所鏈結起來的網路。

同時,掌握這種群眾的政治性,並非直截利用藝術作品來創造宣言和運動,而是這種群眾性質基本上被置放在一個藝術作品與社會現實相互疊合的三個關係中。哈特和內格里(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n Negri)在《帝國》討論到諸眾(Multitude)一詞時將此概念著重在諸眾是全球化下”生產”和創造性主體,而因為「生產」我們可以明確地區分出來,諸眾(Multitude)和大眾(mass)的差異點在於,諸眾是一個部屬在反抗的潛在位置(potential site of resistance)的政治關係,而大眾則是一個被標明為普遍性格的消費性團塊。

就當代藝術將諸眾問題涵括為問題意識的層面上,藝術所指向的基本上是一個尚未判准的未來,正是因為如此,當代藝術呈現一種與現實世界遊戲,或者直接成為現實一部分的可能性(possibility);因此就政治性來觀察當代藝術所運行的氛圍,藝術的可塑性是在與現實對抗的情境中找到方法,且重點在於為社會創造不確定性(indecidability),那麼我們就可以明確地為當代藝術舉證,藝術所創造的,基本上是以游移的人群、例外的狀態、虛空的場所為策略,來形塑一個藝術可以想像/賦權(empowerment)的未來(政治主體)。

當然,當代藝術為諸眾操演的戰略,並沒一個可以被畫清界線的輪廓,而是逐建地成就了一個新型態的使用介面。在諸眾政治對抗性的反面,藝術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有條件”開放和自由運作的介面,這說明了藝術作品在效果上預設的自由和開放來自於其必須親身奉獻和參與,並針對需求來行動。尤其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使用不是來自於下載和閱讀,而就像是網路世界標示web2.0時代最核心的本質:上傳和分享。可以說,藝術的政治性來自於其生命(bio-)的加入,而諸眾的政治性同樣地也來自於這”有條件”的立場,相對於安靜的多數(silent majority),它就是以條件本身加以改造和轉換的創造性活動。

而在這種反向操作(以向外延伸來建立群體)的觀念裡,藝術同時也成為一個平台(platform)的概念,平台來自於諸眾的”最小單位的”投入和組合,一種擠滿的「人群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存在其中,而成其主要政治主體的操演過程。再看似以群體做為支持對象的藝術作品中,實際上有一個最低限度的做為人類認識論的運動在裡頭,也就是說藝術透過人類行為的使用介面的操作,來開啟一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重點在於,藝術在現實世界中進行諸眾的再造和實驗。《標誌聯盟(Tag Ally)》做為一個展演計畫,是以觀察藝術作品進行不斷地再公眾化(Re-public),以有計畫的開放性中造生更多的諸種群,是故,展覽本身期在不斷接近(approach)的狀態中,引領奇妙的分眾效果,也就是說藝術基本上開啟了人人參與的生活政治,也就是說他是雙向操作出來的,藉由個體與個體間相互標製(Tagging)而產生的(有限度)普遍共有/共感,而使藝術權充為平台,以及其引領集體智慧的能力。

策展計畫概念

標誌(Tag)是一種當代渾沌的分類方法,它基本上將焦點置放於,人類如何以Tag建立起社群性,其重點在於透過標籤化(Tag)使我們對事件物有不同的認識途徑,同時也是─你所標誌的正為你自己(You are what you tag);策展計畫以《標誌聯盟(Tagging Ally)》做為展演的核心是欲說明:藝術作品透過一種加籤結盟的方式,去強化認識論邏輯,另一方面,透過加籤成就諸眾的方式,來重畫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問題是「諸眾能夠變為甚麼?」而非「諸眾是甚麼?」。當代藝術展演中類似策略的計畫有呂岱如的《轉盤系列(turntable)》,它也就是透過一種天天玩的研究發表招來藝術計畫張羅的遊戲群眾。在這樣的展演計畫中,一方面參與的都還是小群眾,另一方面又呈現一種打帶跑,隨時準備翻轉的藝術實踐。

當然,從標誌聯盟的展演策略中,可以說有個最常見的問題意識,群眾如何打破溝通障礙?然而此問題基本上卻不是呈現在語言的普同性上,而是翻轉過來,透過一種開放原始資源(open source)來讓群眾可以參與/享有,一方面是藝術的介入,另一方面又對應於模糊觀眾和參與者的差異化(使觀眾隨時可跳入這夥,或者離開),這即是利用了一種感性部屬(disposition)的遊戲法則,開放參與性也就是讓事物、問題本身加籤,更為重要的,藉以顯示現實與諸眾最直接的聯結,以一種實際的行動或者間接的奉獻和分享,打破溝通舊有的法則,直接為現況做補充(supplement)。

本展演計畫可以說企圖在一個新型態的社群控制模式中加入更多選項,因為一方面標籤(tag)具有其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隨時加籤在任何事物上,而又不受歸類;而結盟(Ally)又使人類行為因為普同而有聚集的效果。這並不是對現況產生想像,而是直接地對現實進行採集和實踐,藝術作品提供的不是一個想像的藍圖,而是利用一種常態(normal)而使訊息方便傳遞。但它並不是典範,反之是一種原始存有的開放,利用這種策略,當代藝術所開啟的群眾性,同時也讓作品本身的範疇模糊,這也即是藝術在跨領域狀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更為重要的,為諸眾的生活實踐手冊標上更多選擇。

《標誌聯盟》策展計畫同時也意圖彰顯當代藝術工作的好方法,也就是以任務標誌上進行的委任工作(commission work),企圖在群眾性上標明一個意圖解決的問題意識,以及使一個尚未判准的價值標準更靈活的使之有效;更為重要的,此展演計畫將包圍在一個普同的創意(creative common)概念上,因為一方面使展演更具流動和衍生性,另一方透過翻轉創意使用的法則的想法,在藝術的實踐裡頭,直接引用其方法學並占為己有,而透過共有和共合使藝術的本身變本加厲的附身在實踐思維上頭,標誌聯盟將以連串的藝術計畫和對話展開藝術實踐與社會參與疊合情境,將展覽的視境放大至更多可被閱讀和使用的層面。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牛俊強 作品自述

邊境
2007年10月,右眼因視網膜破洞,接受雷射手術。手術後出現一些症狀如右眼瞳孔收縮較慢,出現眼痛、視力模糊、畏光、複影、空間的深淺遠近判斷變差等。
接下來的半年,隨著症狀的時好時壞,我開始逃避「清晰」這件事情—越想要看清楚,「模糊」的邊界就愈分明。

這一系列的作品,我於夜晚拍攝城市中的大面積空地,如河濱公園的足球場、操場、正在施工的工地等邊緣性的場域。經由修像的方式,製造了一個更陌生的風景--它並不是忠實顯現我所見,而是將身體感(殘缺)轉化到影像上,機器為身體負載。於是,幽澀微光中,均質靜默的地景,是走不進的身體。
「Outland」之意為邊境。它與border和frontier不同是,「out」的位置性更明顯—有中心裡外的對應。但觀者無法從影像中尋找座標位置,主體(攝影機、觀者)是無從凝視的狀態,它欲抹去畫面的焦點,但失焦也是一種聚焦,看似有機的場域,被處理描繪為CG(computer graphic)均質質感。這種拉扯的狀態,對應了我對影像創作的另一種逃離,及對某些當代資訊風景的無聲對抗。

明信片
「景觀」系統下的城市地景,最明顯的莫於房地產企業所有人打的異地風格。其文字和圖像的異植、堆砌、示意和類比,已非其原指,不再釋意--它成為一種情調,並帶點偏離的色彩,異地的況味。

這些廣告不只回應居住上的消費文化,它們也顯現我們對城市的最終想像,是建構在符號式的場景上。這符號系統與此時此地、及其中生活的人群切割脫離。它經由拼貼自成輪廓,彼此間又可互相替換;它製造了在場證明,但其「現場」還未發生,以後也不會發生。我們閱讀那些美麗高雅,散掛在城市的建築體上的名詞和形容詞,卻無法確切指認那是位於城市的哪一個角落。也如那些舉牌員上的人名,它與人、地,甚至和「居住」本身,是完全脫離的。
這件作品是我對城市觀察的呈現—城市經驗將會走向符號的閱讀及累積。經由精於複製、擬態及移植的媒介產生的事件、圖像,因消費系統而無限繁衍,成為模糊曖昧的城市場域。在城市中將會有更多這種場域的出現。

失真
「在現場留下記號,之後重現這記號,並不斷附加」

【Distortion】這件聲像裝置是在約10坪正方密閉空間中呈現。牆壁上有三張A4白紙,房間中央架設投影機與喇叭。影像為之前於同一位置拍攝三張白紙飄動,剪接調變速度後,再投影至現場原三張白紙上。原本在現場的被攝物,附加上一層他自己的影像,產生動態與靜態之間連續性的變異。在聲音與影像重複複製拷貝後,產生異於原始影像的訊號-部分是刻意製造的數位雜訊,另一部分是類比訊號的遞減。
這件作品最初的概念是討論影像在其成像介面上的可能。影像重複拍攝再投射,類似Feedback形式,跳出二度空間的呈像方式--紙張不再只是投影屏幕,也是「影像」載體--雕塑擴延了它原來的本體。

【Outland】
Digital Print / 130*87cm / 2008

October 2007 I had a surgery on my right eye due to retinal damages. Ever since the surgery I started having symptoms such as slower pupil reactions, discomforts around the eyes, blurred and doubled visions, sensitive to lights, worsen judgements on space and distance etc. In the following six months, with these symptoms continued to be unstable, I started to avoid clarity, the more I desire to see better the more obvious it becomes where the boundary to blurriness is drawn.

This series of work was taken at night in rural places in the city such as huge wastelands, football stadium by the park, racing tracks and under-constructed building sites. By making further adjustments and changes to the images, an even more unfamiliar scenery was created, it did not objectively and truthfully represent what I have seen and instead, my body senses (physical disabilities) were transformed on to these images, as if the machine was possessed by my body. In the softened beam of light, this silent and settled land is the body that cannot be entered.

What differentiates outland from border and frontier is that the location is pointed out more obviously with the word out, corresponding a rel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rior and the interior of a central point. But the spectators cannot locate the coordinates in these images, the subject (camera, viewers) is in a position of being unable to see, it intends to wipe off the focus point in the image, however losing can also be perceived as concentrating on a focal point, a site that appears to be organic is now processed and made to be looked like and described as having computer graphic qualities. This contradictory situation is a reflection of a silent protest against particular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and another way of escaping from my photographic works.


【Postcard】
Video installation & Digital Graphic / 2007-2008

In the landscape of Taipei City, enveloped in this system of “spectacle,” nothing is more prominently visible than the “exotic residences” touted by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Their words and images are transplanted, superimposed, and referenced with suggestion and analogy, until they no longer signify their original meaning, and indeed express no meaning at all, but merely convey a certain mood, and transmit a residual sense of color, the scent of exotic lands. These advertisements not only echo the consumer culture of housing, but also manifest our imaginings regarding cities. They are built on a symbolic landscape, one that has been severed from this time and place, and ha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to it. These symbols are pieced together to form a vague outline, and are mutually interchangeable. Thus, they have transplanted exotic lands “locally,” but are incapable of signifying identification with “this place.” It may be a city that by sheer coincidence has the same name.

Real estate advertisements make use of replication, mimicry and transplantation of media-generated events and pictures, endlessly multiplying due to the system of consumption, resulting in a blurred, ambiguous city landscape, and expressing a “flattening” of the city’s image. After every cross-section has been rendered two-dimensional and enlarged, the discrepancy with reality becomes greater and greater. The people who work and live among these images constantly experience and corporealize the process of replication and amalgamation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Distortion】
Audio-Visual installation / 2007
The Soundart from Chung-Han ,YAO

The A4 papers have been at the same position all the time. I blow them and recorded. And then, at the same place, I project the image I recorded before.I re-created “readymade” by shooting and projecting it again, like “image-sculpture”. When papers blowing, you can’t recognize real and virtual.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牛俊強 作品圖片


失真
影音聲響裝置
投影設備 / 喇叭 / A4白紙三張
作品長度:06’20”
2007
影像-牛俊強 聲音-姚仲涵


邊境
數位平面 、錄像
平面尺寸- 130*87cm
影像規格-HDV / color /有聲 /循環播放
2008



明信片
10件數位平面輸出與4件影像裝置
2007-2008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牛俊強 展場預視圖


outland展場預視圖



Distortion展場預視圖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牛俊強 個人簡歷

牛俊強

1983生於屏東
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
目前就讀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展覽
2006 鹿特丹國際影展短片競賽 地點:荷蘭 鹿特丹
2007第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地點:台北 西門町紅樓
2007 [城市寓言]城市行動藝術節 地點:台北 建國啤酒廠
2008 [小民市景]-台灣新興數位藝術展 地點:台中 國立美術館
2008 第六屆桃源創作獎 地點: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2008 第十屆台北電影節 地點:台北 中山堂
2008韓國亞洲學生及年輕藝術家藝術節 地點:韓國 首爾
2008 第二屆北京夏日數位娛樂節 地點:北京 751動力廣場
2008(邊境.近鏡)臺灣╳以色列青年藝術家交流展 地點:台北 華山藝文中心
2008 [居無定所]—第一屆國際錄像藝術展 地點:台北 鳳甲美術館

獲獎
2008 美術創作卓越獎
2008 台北美術獎優選



NIU,CHUN-CHIANG

Born in Donggang, Taiwan, 1983
2000-2005 Interior Space Design
2006-2009 Graduate school of art and technolog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Exhibition
2008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Hong Gah Museum, Taipei, Taiwan
Asia Students and Young Artists Art Festival, Seoul, South Korea
(Borderline . Mirrorlike)Taiwan ╳ Israel Young Artists Interchange Exhibition ,Taipei
The 10th Taipe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aipei, Taiwan
The 6th Taoyuan Creation Award, Taoyuan ,Taiwan

2007
The 5th Taoyuan Creation Award, Taoyuan ,Taiwan
The 2nd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2007 , Taipei , Taiwan
The 9th Taipei Poetry Festival , Taipei , Taiwan

2006
The 1st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2006 , Taipei , Taiwan
Tiger Awards Competition for Short Film, the 35t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Holland


Award
2008 Taipei Arts Award Competition
2008 Outstanding Art Prize of Art Department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周代焌 作品自述

在我的創作繪畫中,我把所挪用的圖像當作物件,而物件經由我重組過後成為一起事件。從一個遠距離的視點觀看,物體個別的細節會被忽略,而在觀看的距離拉近時,瞳孔因為凝視而表面細節被放大的同時,其他地方也因為景深的關係形成一個模糊的狀態。

在處裡影像的問題我把我的畫布當作一個薄幕,影像的粒子隨著時間作一個快速的流動,像是雜訊般的訊號連續不斷的出現,這層薄幕像是分隔一個真實和虛擬的介面,我想把一個影像中的光點轉為成可觸摸的材質,然而在處理畫面的空間狀態上,一個像是有景深的空間又打破看似在處理影像空間上的問題。

我在面對一個虛擬世界,某個意義下我想讓時間停住,像是<關鍵報告>裡那樣選取影像的動作,將影像擷取、放大、解析、編輯,感受到資訊進步是如此快速,對於那樣的速度感到不安,所以在我的繪畫中出現像是停格的狀態。
在身體的操作下意識到平塗即使再平最終也不會大於電腦影像輸出,而在物體描繪的寫實感也不會大於照片的真實感,所以轉而強調手繪的真實性和人為刻意操弄下的距離,對於科技帶來的便利性和快速性,在我的創作中某一程度顯現了對科技的反動,但是科技的操作漸漸的讓身體的感知退化,目前科技可以做到 one touch 就能辦到生活的一切事情,而在以後甚至只需要動腦感應就可以達到很多勞動所不及的事情,如此身體的原始性逐步降低所帶來的危機感正是我自身所處的一個拉扯狀態,強調身體所操作出來的痕跡。因此,我的創作極度重視身體所操作出來的痕跡,且試圖把圖像解構為極度理性化的繪畫,強調人為操作的身體感。



In my painting, I take all the images I use on canvas as objects, and those objects are composed as an episode by my work. Regarding them in a further view, the details of the individual object would be ignored. On the other hand, when being focus on specific area closely, viewers’ eyes pupils getting wilder. The other parts on the canvas affected by the depth of field become vague optically.

I treat my canvas as a screen when dealing with those images in my painting. The pixels of images keep sparkling time after time like the white noise on the screen, and the screen is such an interface to separate from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In my painting, I want to transform every pixel in the image into a touchable material. Nevertheless, the visual space of my painting is not just focus on the depth of field, but also more than just constructing the visual space.

I’ve faced a virtual world, and somehow I want to stop the moment, just like those happened in the movie “Minority Report,” image deriving, zooming in, clarifying, and then editing the images. Realizing that information progress so fast makes me anxious, so I make the images in my painting as being paused.
Operationally, it’s never been flatter than printer, no mater how flat I brush, and it’s never been more photographic than photography, no matter how hard I draw. As a result, I tend to emphasize the hand-drawing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trived distinctness. Technology brings us convenience and rapidity, but my work shows some reaction against it. So far, the Technology could make one touch to complete all the things, and maybe in the future it could have made everything unlabored by just thinking. However, Technological operation makes physical perceptions getting degenerated, and the crisis of primordially physical degeneration is the fierce dilemma for me. Thus, I pay much attention to physical operation on my work, and try to deconstruct the images into extremely rational painting to emphasize the optional.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周代焌 作品圖片


題目:拯救世界完是餘興節目
After saving the world comes entertainment program
媒材:壓克力顏料、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尺寸:150*150CM
年度:2008




題目: 餘興過後是拯救世界
After entertainment program, save the world
媒材:壓克力顏料、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尺寸: 162*130CM
年度:2008




題目: 如果在月台上打架是這樣的話
As it could be fighting on the platform.
媒材:壓克力顏料、畫布
Acrylic on canvas
尺寸: 162*130CM
年度:2008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周代焌 個人簡歷

周代焌 CHOU TAI-CHUN

1986年出生於台灣新竹
2008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繪畫組
2008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個展
2008故事序:白球入袋 南北畫廊/台北

聯展
2008 噴射計畫/太快了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北
2008 Yes we can college 田園城市/台北
2008 第六屆桃園創作獎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
2008第二屆龍顏校園藝術創作展 金石堂/台北、台中、高雄
2007 A4北藝大21屆系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北
2007 台灣美術新貌展 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台中
2006 移動也不動三校聯展 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獲獎
2008 第六屆桃源創作獎 首獎
2007 A4北藝大21屆系展 繪畫類 第一名、不分類評審團獎
2007 第二屆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96學年度藝術創作獎 獲選
2007 台灣美術新貌展 平面創作系列入選

典藏
2007金石堂龍顏基金會 典藏 <眼睛捕捉到的一格>
2008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典藏 <有一件巨大的事件正在發生>



CHOU TAI-CHUN

1986 Born in Hsinchu ,Taiwan.
2008 B.F.A.,Department of Fin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 ,Taiwan.
2008 The Graduate School of Fin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Major:Painting.

Solo Exhibitions
2008「The Story Preamble:Miss」,Nan-Bei Galler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

Group Exhibitions
2008 「The Pen-She Project/Too Swif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
2008 「Yes we can college」,Gardan City Publishers ,Taipei.
2008 「The 6th Taoyuan Creation Awards for Creativity」,Cultural Affairs Bureau , Taoyuan County.
2008 「The 2nd Long Yen Artistic Creation Exhibitions of Arts」, Taipei,Taichung,Kaohsiung.
2007 「The 21th Exhibitions of TNUA: A4 」,TNUA Underground Art Gallery
2007 「Exhibition of New Perspective Art in Taiwan: Graphic Arts Series」,Taichung County Seaport Art Center,Taichung.
2006 「Moving」,Huashan Culture Park,Taipei.

Awards
2008 「The 6th Taoyuan Creation Awards for Creativity」,1st Prize.
2008 「The 21th Exhibitions of TNUA: A4 」,1st Prize,Graphic Arts.
2007 「The 2nd Long Yen Foundation Creative Arts Award」,Selected.
2007 「Exhibition of New Perspective Art in Taiwan」, Selected.

Collections
2008「A Huge Thing Is Taking Place 」,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 Taoyuan County.
2007「What Can I Catch Pixel」, Long Yen Foundation,Kingstone Bookstore.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許尹齡 作品自述

我的創作意念主要是在於表達對社會現象的觀察,社會現象是具體可觀看的,但能真正透析的結論卻被各種體制所牽動以至於混濁。過好生活的想像在一點一點的崩解,我們就像一直處於一個被實驗狀態,一直不斷地有許多數據在更新〈經濟成長率、失業率、就業率等等…〉或是說這些數據很具體地描述出我們的生存狀況,所以我在創作的同時的確也有帶著一點點瘋狂的意味,我在想像著我創造了一個莊園,裡面圈養了各式告樣的人類,他們都在被試驗著怎樣才會過的更好,而這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失敗的實驗品,但他們必須被展示,因為那個世界,是與向來對我們所顯現的世界所不一樣的世界,透過影像再造,我們如願擁有機會從自身這唯一的世界中抽離並且直接處理這些普遍性的困境。
我的挑戰是去陳述許多事情在一件事情當中,所以我作品的呈現方式多半都是採用拼湊的,它們(作品)同樣的目標任務就是它們在同一個被抽離出時間的空間中進行著,它們就好像是一個經過排練的事件演出場景,試圖捉住人們的注意力,它同時是劇場演出也是真實生活,它們所希望達到的效果是得以干擾他人,對我而言作品在許多層次上運作著真實的理由來說服觀看者去相信那個不合常理的狀態,很純粹的就是去發覺我們從沒想過和挖掘過的自身殘缺。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訊息就是這樣,正常的生活下去,但其實從來沒去正視過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缺乏。令人焦慮的題材跟平靜的實事求是,我想一併呈現在同一個畫面中,作品中一大部份神秘,在於它們暗示了畫中所遇到的困境。觀者會懷疑,他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是這樣的嗎?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古怪嗎?將這樣的一個塊面回歸到先前所述,我們所認知所看到的自身也是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嗎?

My concept of creation is about expressing the observation of social society. Social society’s phenomenon is concrete and observable. However, the substantial analyzed conclusion is obscured by all kind of systems. The imagination of living a good life is gradually collapsing. It is as if we were constantly placed in an experiment with numerous updates of statistical data such as, economical growth rate, unemployment rate, employment rate, etc. We can say these data describe our living circumstances specifically. Therefore, while I am creating, I retain a hint of insanity. I imagine I have created an imaginative world, raising all kinds of human beings to be tested for a better way of living. These are just part of a failed experiment but they must be displayed because that world differs from the usual world we know of. My recent creation style is similar to this, containing a theatrical world or in other words, Through images, we have been given a chance to step away from reality, and into that world to directly deal with common obstacles.
My challenge is to present various events into one. Consequently, most of my paintings are presented by piecing, their objective is the same, which is to progress in a space that is out of time. They are just like an arranged scene trying to capture people’s attention. It is both a theatrical play and a re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ir main goal is to disturb others. In my opinion, my creations operate at many levels with true reasons to convince viewers to believe the irrational status, simply to discover the self incompletion which we have never thought of. This is the kind of message our life gives us. We live normally but we never try to face the true deficiency of ourselves. The anxious subject and peaceful reality is what I want to display on the same picture. Moreover, a large part of mystery in creations is due to the implication for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the creations. Viewers will suspect if the social phenomenon is really what they see. Do they know how odd the world is? Referring back to the last statement, we can really ponder if we really are how we have perceived ourselves.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許尹齡 作品圖片


〈愛的教育〉
〈loves education〉
壓克力顏料 / 畫布
acrylic / canvas
227 cm x 182 cm 2008



〈長壽俱樂部〉
〈longevity club〉
壓克力顏料 / 畫布
acrylic / canvas
342 cm x 152 cm 2008




〈肉眼差距〉
〈megascopic gap〉
壓克力顏料 / 畫布
acrylic / canvas
436.5 cm x 224 cm2008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許尹齡 個人簡歷

許尹齡 Hsu Yin-Ling

1987 出生於屏東
2008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2008台北美術獎 入選
2008美術創作卓越獎 優選
2008龍顏藝術創作獎
2008 BenQ真善美獎數位創意大賽 参獎
2008系展 繪畫類第一名│系展 首獎
2008 聯展「肉色未來」 南北畫廊
2008 入選第六屆桃源創作獎
2008 聯展 「long lonely e more」SALT PEANUTS展覽空間
2007 聯展 「Any How 」 澎湖科技大學展覽廳
2006 徵件展 「睡痕」 ILOST 展覽空間
2005 獲選「朱銘美術館藝術長廊」創作者

Hsu Yin-Ling
1987 Born in Pingtung , Taiwan
2008 Currently studies a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 │Finearts

2008 Taipei Arts Awards Selected Award
2008Outstanding Art Work Prize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2008Long Yen Foundation Award
2008 TNUA Fine Art Faculty Art Exhibition first award
2008 BenQ Digital Originality competition third place
2008 associated exhibition〝Skin Color Future〞Nan Bei gallery
2008 General Mention 6th Taoyuan Creation Award
2008 associated exhibition〝long lonely e more〞SALT PEANUTS
exhibition space
2007 associated exhibition〝Any How〞National Penghu University
2006 associated exhibition 〝mark of sleep〞ILOST exhibition space
2005 〝Juming Museum art corridor〞artist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陳宏群 作品圖片


消解在那之上IV
65cm*53cm
油彩畫布
2008



消解在那之上III
150cm*60cm
油彩畫布
2008




消解在那之上Ⅰ
150cm*60cm
油彩畫布
2008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陳宏群 個人簡歷

陳宏群 Chen Hung-Chun

1982 生於台灣台北

學歷
2006 考取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
2006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組
2001 畢業於復興高中美術班

聯展
2008 寒舍秘笈 : 2008新世代年度展於寒舍空間 台北
2008 「在無關緊要之後」於一票票畫廊 台北
2007 第一屆龍顏校園藝術創作展 於金石堂書店-我的書房展出 台北
2006「出關六人行」六人聯展於朝代畫廊 台北
2006「富勞而思」聯展於天母也趣畫廊 台北
2005「双。个展」於北藝大美術系系館南北畫廊展出 台北

個展
2008 《孫悟空的樂高把戲》,金石堂我的藝術空間 台北
2004《陳宏群個展》,台北藝術大學 南北畫廊 台北

得獎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優選
2006 第一屆龍顏校園藝術創作獎
2006 第五屆全國百號油畫展 入選
2005 第59屆全省美展 油畫類 優選
2005 第17屆全國美術展覽會 油畫類 入選
2004第58屆全省美展 油畫類 入選



陳宏群 Chen Hung-Chun
1982 born in Taipei, Taiwan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2006 Being admitted into graduate school of Fine Art of TNUA
2006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Fine Art of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 (TNUA)
2001 Graduated from Art AP-class of Fu-Hsing Senior High School
Associated exhibition
2008 My Humble House Formula One 2008 exhibi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in My Humble House, Taipei
2008「unrelated connection」exhibition in Piao-piao Gallery, Taipei
2007 1st annual Long-Yan campus artistic creation exhibition in MY Study at King Stone Bookstore, Taipei
2006「The Outstanding Six」six persons’ associated exhibition in Dynasty Gallery
2006「Full House」associated exhibition in Ye-Qu Gallery at Tien-Mou, Taipei
2005「Personal Exhibition of the TWO」exhibited in South-North Gallery at Department of Fine Art Building at TNUA, Taipei
Personal exhibition
2008《The Lego trick of the Sun Wu-kong》exhibited in My-art-space Gallery at King Stone Bookstore, Taipei
2004《Cheng Hung-Chun personal exhibition》 exhibited in South-North Gallery at Department of Fine Art Building in TNUA, Taipei
Awarded
2008 Outstanding Art Prize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2006 1st annual Long-Yan campus artistic creation award
2006 5th annual national No.100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mention
2005 59th annual provincial fine arts exhibition, oil painting, honorable mention
2005 17th annual national fine arts exhibition, oil painting, mention
2004 58th annual fine arts exhibition, oil painting, mention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廖祈羽 作品自述

「搖阿搖」的畫面構想來自於偶然看到的一本東洋情色寫真,那是一組畫面風格有點過曝和朦朧的系列照片。照片中的女子都衣著暴露,卻又刻意營造少女氣息。有些女子似笑非笑地瞇起了眼,她們各自都舔著手中的一支甜筒或是冰棒,彷彿更添了畫面中的清涼。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所扮演的角色明確,在彼此關係的建立中,反映的是某種成人女性身體在社會意識下的狀態。
成人的慾望在身體的行為中被突顯。此時此刻,身體在文化及社會模式下,似乎無法擺脫被詮釋的既定角色。藉由手中的甜筒、擺盪的身體、一個特定角度的取景,企圖創造一種畫面上與觀者心理的衝突:一個兒時記憶中平常的舉止,卻充滿著強烈慾望的意味。
倒立時,你看我彷彿更美好—略帶挑釁的假設語氣,引述觀看與被觀看者之間的對應關係。女性身體在這件作品中,以什麼樣的方式與姿態呈現,似乎有些曖昧不明,而倒立的行為像是想證明些什麼。
看似柔弱卻強而有力的支撐起自我,同時也不曾放棄選擇如何被觀看的權力。在這種順應的觀看機制中,女性清晰地感受到自身的狀態,也應證了與對象之間的關係。我試圖透過女性身體所呈現的多重面貌,表達堅韌的生命特質,同時闡述一種凝視的過程及心理狀態。
「幸福結局」身處於完全未修飾,甚至顯得凌亂的日常生活場景,畫面中的「她」保持著一種姿態,總是微笑著,彷彿這是幸福結局的一刻。在這件作品中,我預設一個美好的人妻形象,將她可能與真實生活相關的意識抽離,卻放置在一個極為日常的家庭場景。
家庭的形象,彷彿愛情故事中幸福結局的下一幕,透過窗景般的鏡頭,所謂幸福結局框架中的女性,在這裡是一種想像,也是慾望的可能。我的身體形象始終置身於作品中,除了其各自表述的觀點外,我試圖透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身體細微的感受,在創作的脈絡之中,不僅僅呈現男性凝視觀點下的女性,更渴望尋找向來被忽略的女性凝視觀點。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廖祈羽 作品圖片(錄像截圖)




幸福結局
2008
單頻道錄像
依場地尺寸,循環播放

Happy Ending
2008Single channel video,color



搖阿搖
2008
單頻道錄像
5分50秒

Shake
2008
Single channel video,color5’50”






倒立時,你看我彷彿更美好
2008
單頻道錄像
依場地尺寸,循環播放

I Seem More Lovely To You When My Body Is Inverted
2008Single channel video,color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廖祈羽 個人簡歷

廖祈羽 個人簡歷

1986年出生於台南,現居住於台北

學歷:
2008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2008 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經歷:
2009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台北藝術大學
2008 2008台北美術獎入選,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8 「吵」藝術節
2008 「倒立時,彷彿在坑洞躺下」廖祈羽/彭致穎雙個展,VT非常廟藝文空間
2008 「23」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第二十三屆畢業展覽,台北藝術大學
2008 2008美術創作卓越獎,台北藝術學
2006 「移動也不動」北藝、臺藝、師大三校聯展,華山
2005 「無所/不再」北藝美術系二年級聯展,台北藝術大學

Liao Chi Yu Exhibitions / Awards

Born in Tainan,Taiwan,1986
Resides in Taipei

Education
2008 B.F.A. in Fine Art,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Taiwan
2008 Currently studies at Graduate School of Art and Technolog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Taipei,Taiwan

Exhibitions / Awards
2009 2009 Outstanding Art Prize,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Taipei,Taiwan
2008 2008 Taipei Arts Awards,Taipei Fine Arts Museum,Taipei,Taiwan
2008 「It Seems to Lie Down In the Holes When Inverted」,VT ARTSALON,Taipei,Taiwan
2008 「23」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 23th graduati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Taipei,Taiwan
2008 2008 Outstanding Art Prize,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Taipei,Taiwan
2006 「Move , or Not」group exhibition,Hua-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enter , Taipei , Taiwan2005 「Omnipresent」,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Taipei,Taiwan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陳敬元 作品圖片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陳敬元 個人簡歷

陳敬元 CHEN,JING-YUAN
1984生於台南

學歷
2003 畢業於嘉義高中
2007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2008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就讀中

展覽
2004 [兩個人] 陳敬元,林亦軒 貳樓聯展 台北

2005 陳敬元,林巳耀,李吉祥,曹凱祥 一票人畫廊 聯展 台北

2007 NO.114714~NO.114723 鹹花生個展 台北

2008 NO.11971基地 第626層 IOST個展 台北
MC NOW!! 卓越獎聯展
桃源創作獎作品聯展 桃園縣文化局 桃園
韓國青年藝術家博覽會 韓國首爾
2009 透抽展 非常廟藝文空間 台北

獲獎
2000 桃城美展西畫類第三名
2007 EPSON 百萬大賞 佳作
2008 教育部美術創作卓越獎
桃源創作獎 首獎
2009 教育部美術創作卓越獎



CHEN,CHING-YUAN
1984 ~
antecedent

2003 Chya-Yi senior high school
2007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Fine Arts Dpartment
2008 Studing a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Exhibition

2004 [two] Chen,Jing-Yuan , Lin,Yi-Shan group exhibition at second floor

2005 Chen,jing-yuan , Lin,shi-yau , Li,chi-shan , Chow,cai-shan group exhibition

2007 [NO.114714~NO.114723] solo exhibition at Salt Peanuts

2008 [BASE NO.11971-626 Floor] solo exhibition at IOST
MC NOW !! Outstanding Art Work Prize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group exhibition i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oyuan Creation Award group exhibition
2009 seafoodfight group exhibition at Verytemple

Award

2000 Chia-yi Prize of fine Arts
2007 EPSON color imaging contesr
2008 TNUA Outstanding Art Prize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Taoyuan Creation Award
2009 TNUA Outstanding Art Prize of Fine Arts Department

2009美術創作卓越獎獲獎名單-張暉明 作品圖片A